华住集团季琦:酒店业增长空间在连锁化、品牌化、县域市场
10月31日,华住集团在上海举办2025年华住伙伴大会。华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季琦在现场进行了时长接近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他坚定地看多中国,认为未来最大的酒店集团一定会诞生在中国。此外,他认为,未来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机会在于供给侧的改革,其中包括酒店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以及下沉市场的拓展等。
当前中国酒店行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客房总数规模庞大,但大体量、连锁化的酒店占比偏低。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酒店业设施数量超34万家,客房总数超1764万间。其中,70间客房以下的中小型酒店占比达48.09%。此外,中国酒店客房连锁化率为40.09%,相比之下,美国酒店的连锁化率已超过70%。
在季琦看来,即便酒店行业面临存量竞争的压力,但依然存在巨大机遇。他表示,机会来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体现在从微房量酒店向中房量酒店转变、从单体酒店向连锁酒店转型、从星级酒店向品牌酒店转变、从聚焦大城市向布局县城延伸,以及酒店从房地产配套属性转向投资回报属性。
这一观点的提出,基于季琦对当前酒店市场及目标客群的理解与判断,他提出了中国酒店业“三个市场”的概念。
从地域维度,他将中国市场分为三大梯度:发达市场、省城市场(二线城市)和县域市场(三、四线城市)。他指出,县域市场的连锁化率不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巨大。
在消费能力维度,他又将市场细分为奢侈消费、中产消费和平价消费三个市场。他指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他们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推动着酒店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年龄结构维度,季琦指出,青年市场、中壮年市场(36—59岁)和银发族市场(60岁以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消费特征。季琦谈道:“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他们在富足环境中成长,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对酒店产品有着更高的审美要求。这种代际变化正在深刻改变酒店业的竞争格局。”
季琦认为,当前行业正迎来机遇叠加期。首先,存量市场压力增大,推动资产回归投资本质,这为理性投资创造了条件;其次,加盟和品牌正在推动供给侧深度变革,加盟投资成为行业浪潮;再者,AI技术推动新一轮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提升;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可以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的供应链;县域市场潜力巨大,通缩和新常态则使得加盟酒店重置成本降低。
在商业化布局方面,华住集团近期动作频频。在此次华住伙伴大会现场,华住集团正式发布了全新品牌“全季大观”。从现场公布的设计图来看,全季大观品牌风格更偏向东方审美,融入了松树、画卷等诸多中式元素。大会前一日,华住集团还推出了海友全自助酒店,在成本控制方面,该酒店新建单房造价5.71万元,且以45间房为起步规模,总投资约300万元;在运营效率上,全自助服务流程将人房比降至0.1,这意味着60间房仅需配备6名员工(含店长)。
2023年,华住集团召开“2023年华住伙伴大会”时,季琦在演讲中就曾表示,中国酒店业未来增量的希望在于加盟模式。他认为,酒店业当中的开发商模式、政府开发区模式和地标模式都已经结束。中国酒店业未来主要的商业模型,应是以有限服务和精选服务酒店为主,租赁物业和加盟品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对比来看,在2025年的伙伴大会上,季琦对于酒店行业趋势的理解和判断更加系统化。他认为行业增量的希望不仅仅局限于加盟模式,而是扩展到了酒店业整体的供给侧改革与升级,涵盖了连锁化率提升、品牌化率提高以及低线城市市场运作等多个关键领域。
季琦是酒店业“老兵”,他曾参与创立携程,还担任过如家酒店的首任CEO。2005年,季琦创办汉庭酒店。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环境变化,季琦逐渐深刻认识到中档酒店市场的巨大潜力,此后全季酒店的全速发展,正是对他这一预判的践行。
从集团化发展角度来看,如今,华住集团拥有全季、桔子、汉庭、花间堂等33个酒店品牌,涵盖经济、中档、中高档和高档等类型。
今年7月,酒店行业杂志《HOTELS》发布2024年全球酒店排行榜,中国酒店集团中,锦江国际集团以14,322家酒店、1,454,335间客房的数量位于全球第二;华住集团以11,147家酒店、1,088,218间客房的数量位于全球第四。
据华住集团财报,2025年上半年,华住集团总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3.5%;归母净利润约24亿元,同比增长41.2%;经调整EBITDA为38亿元,同比增长9%。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猜您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