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邵凌霜:“抱着氧气瓶深海寻路”冲击百座城市过亿用户
炎炎夏日,在公交站真是一秒钟都不想多呆。出门前点开“车来了”APP,就可以知道要坐的公交什么时候来,省去日晒之苦。短短3年,诞生于武汉的“车来了”已覆盖72个城市,用户总量逾5500万。交上这份傲人成绩单的,正是昔日的武大老师邵凌霜。现在,他正带着小伙伴们忙着“车来了”香港上线。 今年3月底,“车来了”在位于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战略发布会,37岁的邵凌霜向全国发出武汉互联网企业的声音:今年要让“车来了”覆盖包括香港在内的100个城市,用户达到1亿,希望超过高德、百度地图,甚至美团、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类APP。
掐点等公交每天能帮用户节省11分钟
邵凌霜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2009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武大任教。象牙塔里的生活虽然从容,但他血液里却一直沸腾着创业的梦想。2012年,邵凌霜辞职创业,经历几次“折腾”后,第二年,他和武汉公交集团合作开发了一款“智慧公交”APP,一个月用户就过了10万,被市民称为“武汉公交神器”。
这让邵凌霜看准了方向。
对于实时公交查询软件而言,数据的准确性非常关键,如何能实现让用户“掐着点”候车?对此,邵凌霜充满了自信,“车来了”虽然可以拿到公交的GPS位置数据,但这些数据想要准确地呈现在手机屏幕上,却不容易,“谁更精准谁就可以赢得用户。”创业之初,邵凌霜和团队小伙伴经常四处坐公交体验“痛点”,过江线路608路就是邵凌霜光顾最多的公交线,逐步完善出30多条规则,一一破解实现精准数据的难题。
邵凌霜表示,研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技术难题,而且这些技术难题,并无先例可借鉴或学习,全得自己摸索。比如各地公交数据,都自有特点,重庆山多,成都U型路多,杭州车辆调度频繁等。面对这些问题,车来了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各地的公交数据特点,不断升级和迭代算法版本,让算法逐步去学习和调整算法参数,从而找到适配不同城市的算法。
“现在,‘车来了’能替公交出行者平均每天节约11分钟。”采访中,“车来了”联合创始人陈晓表示,“车来了”是技术驱动型公司,现有近200人,6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在车辆轨迹挖掘和分析方面,“车来了”领先于地图类产品很多。比如公交车的车头经常会调来调去,电脑程序测算行驶方向,需要一分钟左右,而“车来了”在每辆公交车驶出站点时,就可以通过算法预测路线和行驶方向,将识别速度提升了25%。 此外,为保障数据准确性,“车来了”做了大量努力。除了团队持续优化实时公交数据处理算法,对数据错误进行实时监控更新外,也有客服跟踪用户反馈,及时更新错误信息;
此外,每天还有15万用户以轨迹分享等形式,参与“车来了”数据准确性的完善工作。
三年成全国第一沉淀数据可优化公交线
APP火了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邵凌霜给雷军写了一封邮件,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车来了”。几天后,雷军的太太到武汉,她拿着手机在街头体验了一把“车来了”,感觉还蛮准。之后的事情便水到渠成:邵凌霜和雷军谈了半个小时,成功获得风投,“打动雷军的,是‘车来了’能解决市民出行问题,是刚需。”
拿到雷军、徐小平、袁岳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后,“车来了”紧接着又完成了共计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去年又拿到了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创业不过短短三年多时间,“车来了”已在实时公交领域排位全国第一。 “2016年,‘车来了’将建公交大数据研究院,沉淀的数据可以为优化公交线路、公交站点设置提供依据。”邵凌霜说,比如把经常搜某一站点的市民位置都标记下来,根据这些位置来找到大家更容易到达的站点,一定是让大家都满意的选择。 此外,“车来了”正在构架作家驻APP写作的内容模块。“我观察很多人等公交时,大都是在玩游戏,我们想为用户提供有营养的途中读本,或者吸引他们参与话题讨论。”邵凌霜并不讳言,这也是“车来了”商业化的第一步。 今年4月,卷皮网完成C轮融资6亿元,其估值已经上升到数十亿元;而在此前的3月,斗鱼TV完成新一轮1亿美元(约6.7亿元)融资,腾讯出资4亿元领投,红杉资本和南山资本等跟投……今年以来,武汉正密集迎来独角兽公司(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准独角兽公司。有消息称,“车来了”也将拿到3亿B+轮融资,对此,邵凌霜不置可否,表示会在合适的时候公布。 “车来了”会是下一个互联网企业里的独角兽吗?邵凌霜很赞赏海明威说的一句话:“成功者一无所有。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成功,不等于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就。车来了并不迷恋‘独角兽’这一称谓,我们更看重并乐在其中的是‘创业者’这一角色。它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 磨难是公司发展的基础
1.问题:出行领域备受关注,在专车市场,滴滴优步神州拼抢激烈;实时公交领域也吸引了百度、高德、腾讯,这对“车来了”有冲击吗? 邵凌霜:在“车来了”完成对市场的教育之后,巨头相继正式进入实时公交这一领域,将促使竞争趋向规范化,激发创新。用户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行业的淘汰进度也将加速。 单就产品方面而言,“车来了”和BAT的实时公交,仍有较大差异。比如百度和高德只是集成了公交查询功能,本质上仍是地图产品。
2.问题:这两年可谓资本的寒冬,“车来了”为何能顺利融资? 邵凌霜:所谓资本“寒冬”到来,是指投资人倾向谨慎,但不意味着好产品及好项目,也会失去它的伯乐。
3.问题:从学校出来创业,跨度很大,有没有过最难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 邵凌霜:创业就是一场长征,是抱着氧气瓶在深海里寻找出路。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节点,比如2012年是寻找创业方向,2013年是解决地域化公交实时数据算法优化问题,2014年是组建更专业的产品团队,2015年是地域化推广竞争。挑战也是层出不穷,没有一次不难熬,但没想过放弃。我们是创业者中的乐观派,虽然如履薄冰,但问题出现了,就去努力解决,磨难最终都会成为公司发展的坚实基础。
4.问题:许多科技企业的创业者都选择北京深圳创业,你们当初为何选择武汉?这几年,感觉武汉的创业环境有何变化? 邵凌霜:武汉有显见优势,一是交通发达,九省通衢;二是高校云集,人才济济,公司初创团队多数来自武汉高校;三是政府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武汉创业者越来越多,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政府对创业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武汉高校毕业生,以前大多选择往北上广,但现在越来越多选择留在武汉,而在北上广奋斗的湖北人,也越来越多选择回到武汉。虽然高低起伏都是创业常态,但整个创业大环境的良性变化,有目共睹。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猜您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