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父母太担心孩子的身高生长激素公司的收入在5年内增长了4倍多

2021-08-06 16:41 作者:山歌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8384   

孩子身高比同龄人低你能举起针吗我儿子想长到1.8米,医生给你打几针!.暑假期间,有家长去医院咨询,想给孩子注射加高针

最近几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身材矮小的增针灸悄然兴起据《新华视点》记者调查,所谓的加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有滥用生长激素的迹象,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父母太担心孩子的身高,生长激素公司的收入在5年内增长了4倍多

没有对更多人的需求,家长对孩子的身高过于焦虑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的林明医生告诉记者,周一至周五每天接诊50名患者,周日接诊70至80名患者,周六才休息现在是暑假,每天的咨询量更大

林明说,在前来就医的人中,有一半的父母是来询问孩子的身高,以及是否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来帮助他们长高。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个子不高,想用高针高产品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内分泌科专家徐璇介绍,儿童生长激素的全称是重组人生长激素,只能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和特发性矮小

记者发现,部分民营医院有身高70%靠遗传,30%靠后天,定制身高不是梦等口号。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生长激素的使用越来越多国内领先的生长激素企业年收入连年增长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间,其年收入增长了4倍多,90%以上的收入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林明说,其实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而且大多数孩子只需要规律的饮食,运动和睡眠指导,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张一宁说:药物是用来治病的并不是觉得自己矮,想长高,所以需要放点生长激素这是一种非常可笑的行为

张怡宁说:目前,超检,不规范检查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父母来诊所时,他们必须给孩子做生长激素测试我说不用做,被骂了该试验通过药物刺激进行,抽血5次影响当时激素刺激水平的外部因素很多,需要综合判断有的医院用不正规的方法检查,拿到检测结果后,就开始给孩子使用助针,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花48万元,孩子长高1厘米,玩增针带来健康风险

前不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接诊了一位医生的母亲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不够,王女士陆续去了各种身高提升诊所,一年花了48万元结果她儿子只长了1厘米

儿童生长激素的超范围使用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存在疾病诊断不规范,生长激素应用范围随意扩大,过度治疗等问题,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一位儿科医生焦急地说

父母不必要的身高焦虑很容易被非正规医疗机构利用和放大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医药代表利用家长急于增加孩子生长激素的心理,将其吹捧为增加孩子生长激素的灵丹妙药其实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孩子是不能注射生长激素的,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

据部分医生介绍,部分儿童注射生长激素后甲状腺功能会暂时下降,会出现乏力,乏力,浮肿等症状。有些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后血糖很高,需要定期监测

记者发现,与生长激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良性颅高压,糖代谢,甲状腺功能减退,色素痣,手足肿大,局部红肿皮疹,中耳炎等。

据业内专家介绍,由于制剂,重量,敏感性不同,儿童注射生长激素的月成本在3000元—15000元之间,往往需要2—5年的时间注射。

因为推广加高针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一些医药代表利用高额返利诱惑儿科医生乱开药有些生长激素制药公司会邀请儿科医生参加培训,所谓培训就是要求医生给孩子开更多的生长激素,并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

规范生长激素的使用迫在眉睫

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儿科医生杨文清表示,有些侏儒症会合并一些基础疾病,等基础疾病治愈后,可能会出现追赶生长如果是短的,没有生长激素缺乏,完全不需要注射生长激素

张怡宁等建议,应规范生长激素的使用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监督,医生应严格遵守儿童诊疗相关指南,警惕临床滥用和过度使用生长激素卫生,药监,公安等部门要形成合力,严厉查处利益驱动诱导儿童注射生长激素的违法行为

业内专家指出,在儿科内分泌门诊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青少年和儿童应定期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生会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指标和不良反应

开设儿童内分泌专科的医院非常少我们部门也是新成立的,目前人手不够基层更缺乏专业的儿童内分泌医生很难定期监测这些儿童,也很难确保儿童注射的安全性某医院儿童内分泌科主任说

业内专家表示,对于个子矮的孩子来说,孩子的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必须检查,并且各种疾病都需要排除后再决定是否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对于身材矮小的儿童,生长激素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最佳时机进行药物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成长,但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遗传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程建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明白生长激素不想打架,真的,

有需要的人群,必须经过相关检查由专业医生开具处方后才能用药。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